告別手麻脖子痛|深入了解頸椎人工椎間盤
「醫生我肩頸酸痛、手麻,去復健拉脖子都沒效餒!」「醫生我頸椎開完刀脖子就不能彎了嗎?!」今年初來了一位50歲大哥,是國小老師,肩頸痠痛一陣子了,有時候睡到一半手會被麻醒,檢查出來頸椎第五六節椎間盤突出,嚴重壓迫神經,病人想先復健看看。半年過後又出現在門診,看起來精神差了不少,說他復健拉脖子拉的心好累,都沒效…想趁暑假趕快處理。其實當下有建議也可以使用健保融合支架,但大哥其實很擔心脖子不能彎,也不想開學後一直戴著頸圈,所以選擇頸椎人工椎間盤(活動支架),術後症狀改善很多,他說終於不用吃安眠藥睡覺了😂!🙋🏼頸椎人工椎間盤(活動支架)可以保留多少的角度呢?脖子能夠活動,以頸椎 #第四五六七節 的功勞最大,平均一節有15至20度 的活動度,所以如果剛好骨刺是在這幾節,才會建議使用人工椎間盤,保留活動度。🙋🏼如果用健保的融合支架有什麼缺點呢?其實不管使用什麼支架,呂醫師都會把骨刺及椎間盤清乾淨。但融合之後,頸圈得戴三個月左右,活動度較差,上下節段比較容易退化,有些病人脖子會比較容易痠呦!
頸椎打擊二重奏|肩頸酸痛、手麻無力的人有福了!
家裡有沒有長輩常常跟你抱怨肩頸痠痛或手麻無力的狀況呢,那可能是有頸椎神經壓迫的情形呦~最近門診來了三位這樣的病人~其中一位70歲阿北👴🏼,左側肩頸手臂痠痛一年了,復健效果不佳,後來跑去推拿,結果推拿完痛到沒辦法睡覺,來門診求助,就趕緊安排住院檢查,還好開刀順利,疼痛都完全改善👍 另一位右上臂肌肉萎縮的大哥,開完刀也跟我說,他覺得上臂肌肉已經可以有舉高的感覺,但力量恢復就需慢慢復健💪。🙋🏼♂️為什麼頸椎會讓雙手痠痛呢?上肢的感覺及運動神經都是由頸椎及部分胸椎神經串連而成,因此一旦源頭(頸椎)有壓迫,就會延路造成症狀(肩頸上肢痠麻痛無力)。🙋🏼♀️什麼樣的人容易頸椎退化呢?長時間需要低頭或仰頭工作,因為頸椎需要更費力去穩定頭部的重量,或是固定姿勢(看電腦)讓頸椎關節缺乏適時放鬆。🙋🏼頸椎神經壓迫一定要開刀嗎?通常會建議先復健及改變生活型態(低頭族),如果痛到吃藥都沒效、影響工作睡眠或是上肢肌肉漸漸萎縮就建議要安排手術。
車禍撞到脖子,手腳都動不了、也沒感覺,帶你了解什麼是脊椎損傷?
「我家人車禍送來急診撞到脖子,現在手腳都動不了也沒有感覺,開完刀什麼時候可以恢復正常行走呢?」脊髓損傷的病人其實不少見,上個月來了一位跌倒後,下肢完全動不了的阿公,因為不曉得要看哪科,所以就拖了十天才送來醫院,檢查發現是胸椎骨刺壓迫神經,有嚴重的神經水腫。家屬其實還抱有很大的期待,「開完何時可以走?」我只好拿出文獻跟家屬說明,「能走的機會渺茫,尤其已經受傷十多天了…」脊髓損傷的嚴重程度如何分級呢?1. 依照ASIA分類,分為A到E,A級最嚴重(運動及感覺皆喪失),即使開完刀,一年後仍然有92%無法有任何動作。什麼樣的病人容易脊髓損傷呢?1. 嚴重外傷造成脊椎骨折、移位接著壓迫神經。2. 其實最多的是平常已經知道有頸椎、胸椎椎孔狹窄,但不想開刀的病人,因為神經已經喪失緩衝的空間,一旦車禍或跌倒撞到脖子,就容易癱瘓。所以遇到頸椎狹窄的病人,我都會建議:「你可以先嘗試保守治療沒關係,但一定要注意別跌倒或車禍,不然到時候如果癱瘓就很難恢復了。」開刀的目的是什麼呢?1. 穩定脊椎,避免移動後二次傷害。2. 神經減壓,壓迫的神經恢復一定較差,有時即使知道恢復機率低,狀況允許下,還是會建議手術讓神經放鬆,增加些許恢復機會。
注意家中長輩有沒有走著走著就開始麻痛並絆倒,別擔心!治好「跛行」,出去玩也可以很輕鬆喔!
家裡有沒有長輩,總是說他走路距離走不遠,走久了雙腳就開始麻痛、無力,需要休息一下才能繼續走呢?這可能是有跛行的症狀呦!一位70多歲的阿姨,有心血管狹窄、洗腎病史,需要常常跑醫院。阿姨很怕麻煩家人,所以除了看病之外,其他時間都儘量自己來。這次是要走路去買飯的時候不小心跌倒撞到頭送來急診。一問之下才知道是因為阿姨走著走著雙腳就開始麻痛到不小心絆倒。檢查起來發現腰椎第四五節有嚴重脊椎狹窄,此外還伴隨著脊椎不穩定,在進行完微創腰椎融合手術(MIS TLIF)後,隔天去看阿姨症狀就改善許多,下床走路也更輕鬆👍🙋🏻♀️跛行有哪幾種呢?分為兩種,分別是神經性跛行和血管性跛行。🙋🏼♂️什麼是神經性跛行呢?1. 脊椎神經周圍有血液供應,如果有嚴重的脊椎狹窄就會壓迫神經和周圍血管,當開始走路時就會增加神經的耗氧,一旦神經缺氧,就會產生症狀。2. 症狀包含下肢麻痛、無力,因此患者走一段路就需要休息。🙋🏻♀️什麼是血管性跛行呢?1. 跛行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下肢周邊動脈阻塞造成的血管性跛行。2. 因為下肢血流不夠,所以肌肉缺氧造成痙攣痛,症狀包含腳或小腿脈搏變弱、腳摸起來較冰冷、皮膚變白、跛行距離固定等等,詳細還是得到醫院好好評估才能確定呦💪
整體照護團隊的重要性!細心照顧的每一步,使腦充血患者獲得完善的恢復
比起脊椎手術後效果立竿見影,腦出血復原需要幾週甚至幾個月才會有些許進步,在這過程中,需要有十幾個領域的專家幫忙,才能順利從急性腦出血慢慢恢復出院。除了醫師的臨床決策,在陪伴患者的路上,有很多默默付出的團隊,像是復健師的語言、物理、職能治療;出院準備小組的長照銜接、輔具申請、居家環境改善;社工師對個案的情緒、經濟、家庭及出院安置的幫忙;PAC團隊幫忙合適的個案進行加強復健⋯還有很多很多團隊在每一步的幫忙,照護者們的協助,才能讓腦出血患者有進步的機會。這其中最辛苦的實屬護理師,護病比高,第一線要面對病人與家屬,而且工作內容包山包海,光完成基本的治療、給藥、紀錄就需要很多時間,如果有突發狀況可能就得晚下班。現在台灣醫療環境越來越不好,希望大家能好好尊重與善待護理人員。還好我覺得柳營奇美的病患家屬都相對和善許多阿嬤從入院意識混亂、左側肢體無力,順利轉到普通病房,每天認真上復健課,加上給力的醫療團隊和看護大姐協助,精神和肌力都進步許多。阿嬤開心跟我約好出院前一天晚上要成果發表~我跟阿嬤說:「100分!」,阿嬤也笑著比讚說:「我也給你100分」
「胸腰椎關節骨折」其實在日常意外容易發生,為什麼這個地方這麼容易受傷呢?
「胸椎有十二節、腰椎有五節,為什麼受傷遭殃的總是那幾節呢?」最近急診來了幾位花式受傷的病人,都是 #胸腰椎關節骨折(T11-L2)的患者,分別是:1. 年輕人從高雄騎機車要來鹽水看蜂炮,前方汽車迴轉,騎士閃避不及撞上後,飛越汽車轉體一圈,不完美落地。(T12-L1)2. 先生騎車載太太,先生起步一個猛,太太原地坐下去柏油路,先生騎走留下痛到爬不起來的太太。(L1)3. 在浴室洗澡滑倒之後痛到爬不起來的阿嬤。(T12)4. 心血來潮來整理庭院,爬上A字梯要修剪樹木然後摔下來的阿北。(T12-L1)原本都是痛到爬不起來,連翻身都會痛,有的甚至下肢會麻痛、無力。還好手術完都恢復良好順利出院👍🙋🏼♂️為什麼胸椎第十一節(T11)到腰椎第二節(L2)最容易受傷呢?1. 因為胸椎一至十節連接肋骨,牢固的固定在胸骨上,是整個脊椎最不活動的部分。2. 隨著漸漸往下段脊椎,活動角度越來越大,從僵硬胸椎到活動腰椎的交界,受壓最大,最容易受傷。🙋🏼♂️T11-L2受傷會有什麼症狀呢?1. 如果是單純 #壓迫性骨折 會產生嚴重背痛。2. 如果碎骨向後壓迫神經產生 #爆裂性骨折,或脊椎脫位,就會產生神經學症狀。從輕微下肢麻痛到嚴重下肢癱瘓都有可能發生呦。3. 治療上除了穩定脊椎、減壓神經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治療 #骨質疏鬆 避免下次傷害。
呂忠哲醫師 實際案例分享 #001
病患是一個60來歲的先生,因為背痛及雙下肢酸麻的症狀持續了一年,診斷為腰椎第五節-薦椎第一節椎間盤退化突出(HIVD),造成椎管及雙側椎間孔狹窄壓迫神經。他一直認真復健,但仍無明顯改善。外院追蹤腰椎核磁共振(MRI) 之後病患決定開刀,前來我的門診。經過詳細的分析【脊椎手術介紹 我該如何選擇?】與病患分析優劣,決定採取微創脊椎固定手術。手術採取Pentax放大鏡進行表淺處理柳營奇美醫院今年購入蔡司最新手術顯微鏡, Zeiss kinevo 900使用蔡司顯微鏡進行深部神經減壓及植入物置放使用微創撐開器,可以得到良好的術野及很小的傷口。使用神經探針確認所有神經完全減壓移動式X光術中成像系統植入螺釘導引工具確認位置完美後,植入微創椎弓根螺釘術後單側傷口約為2.5公分 術後x光:骨釘及植入物位置很好病患住院天數共計五天,背痛及雙下肢酸麻在術後有立即改善。
微創手術介紹|脊椎固定手術用微創的優點在哪裡?
隨著科技的進步,脊椎微創手術的發展已近乎穩定,且成為治療脊椎疾病的首選方式,在柳營奇美醫院,神經外科引進最新的手術顯微鏡,以及最先進的手術器械及技術,對於椎間盤突出、脊椎滑脫、脊椎不穩定及退化性疾病皆可達到完善的治療。微創脊椎手術是甚麼呢?使用微創組織撐開器,傷口距離中線約3公分,經由正常肌肉與肌肉間隙進入至病灶,能保留最多的肌肉、軟組織。在完全神經減壓後,使用同傷口植入微創骨釘及固定桿,讓整體組織破壞達到最小。微創脊椎手術甚麼好處呢?1.傳統的大傷口手術方式,是由脊椎中線切出一道大傷口,再將肌肉組織往兩側分開進行神經減壓,除了傷口較大之外,對組織的破壞也大,因此術後有較嚴重的傷口疼痛且恢復較慢。此外,因為對於脊椎肌肉的撥離,術後的核心肌力恢復也會受到影響。2.微創脊椎手術傷口小、對組織傷害小、術中失血量少且伴隨較少傷口疼痛感,所以病患術後恢復快,唯獨在操作微創手術需要醫師一定經驗,柳營奇美醫院呂醫師已有相當多的手術經驗及相當不錯的手術安全性。什麼情況適合使用微創手術?1.大部分情況皆適合使用,包括常見的椎間盤突出、脊椎滑脫、椎管狹窄等退化性疾病,脊椎腫瘤或脊椎骨折等。2.不管使用何種術式,手術的重點在於神經完全減壓,才能達到症狀改善,微創手術也可以達到完全減壓的效果,同時讓組織破壞達到最小。3.手術前應與主治醫師詳細的討論溝通,詢問各種治療方式的優劣,才能得到最理想的治療。懶人包在這裡